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王景



目录
一、东汉水利工程专家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书名:
二、明朝成祖时期学士
三、清朝光绪年间文士

一、东汉水利工程专家

[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荣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明年夏,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三迁为侍御史,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卒于官。景作有《金人论》,颂洛邑之美,以阻迁都。又集各书所载卜筮堪与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王景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乐浪避居。王景父王闳,是郡中三老。更始之乱中,当地人王调杀乐浪太守刘宪,自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公元58年前后)任司空属官。永平(公元58—76年)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公元82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可能是汴渠的开封段)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公元1—5年)。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今山东汶上以北约15公里)。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音却)陂(在今安徽寿县),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0里建一座水门。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0里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0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0里修建一座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从政之余,王景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撰有专书。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书名:

後汉书 作者:范晔王景字仲通,乐浪讲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
 
诸吕作乱,齐哀王襄谋发兵,而数问于仲。及济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
 
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父闳,为郡三老。更始败,土人王调杀
 
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
 
东,闳与郡决曹史杨邑等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道
 
病座。
 
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
 
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
 
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
 
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
 
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逡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
 
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
 
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
 
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
 
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
 
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
 
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
 
《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
 
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
 
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
 
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
 
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
 
驾车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
 
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
 
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明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
 
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
 
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
 
江传其文辞。卒于官。
 
初,景以为《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众书错糅,
 
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集为
 
《大衍玄基》云。

二、明朝成祖时期学士

王景 [明]字景影,松阳(今浙江松阳)人。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初为怀远教谕。以博学应诏。命作朝享乐章,定藩王朝觐仪。累官山西参政,与董伦先后谪云南。建文初,召入翰林,修《太祖实录》。用张紞荐,除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成祖即位,擢学士。帝问葬建文帝礼,景顿首言:“宜用天子礼。”从之。永乐六年卒于官。博学能文,善书。
 
按:历代人物碑传综表载王景(一三三六至一四o八)字常斋,松阳人。未知是否一人。 《续藏书》

三、清朝光绪年间文士

[约公元一八九o年前后在世]初名怀芬,字兰生,福建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德宗光绪十六年前后在世。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举人。尝从蜀学使者校文,遍游蜀中山水。景著有《秋影庵遗诗》,传于世。

王景(1337-1412)字景彰,号常斋,元末明初松阳县人,少时便聪敏异常,博览群书。所写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风精髓,当时被赞誉为“上继屈宋,下并班马”。
 
明洪武四年(1371),考中举人,并被授予怀远教谕。当时天下初定,学校待兴。王景与县学诸生员披荆斩棘,兴建学宫,讲授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学生多有成就。不久,王景应诏入朝,拟《藩王朝观仪》、作《京城钟鼓楼记》。明太祖皆亲自批阅,而后升任开州知府,任职期间奖励农桑,均免徭役,执政公正严明,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政绩显著,又被提拔为山西右参政。王景在山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革清吏弊,却不幸因触犯权贵被贬至云南临安。虽生活困顿,箪瓢屡空,但他并不介意,每天读经史书籍自娱自乐。
 
明成祖继位后,王景被朝廷重新召回京城,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管朝廷诏书拟写和重大活动记录等事务。当时朝廷“诏敕皆出于景”。在此期间,王景还参与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永乐大典》及《太高祖皇帝实录》的编撰工作,王均为总编。永乐十年(1412),王景因病去世,留有《玉堂稿》、《南诏稿》传世。
 
 
摘自《百度百科》

责编: 袁瑞       2009年03月11日
版权所有:365体育亚洲华人官网       承办: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      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4666号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9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4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