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男,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今属张家港市鹿苑街道)。1934年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弃学回国,先后在资源委员会龙溪河水电工程处任设计课长和壤渡河水电工程处主任。1943年去美国坦河流域局和垦务局任工程师。1945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
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为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60年任清华大学高坝及高速水流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1981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1983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78年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总主编。
二、50年代初,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进行选址、引水渠和进水闸布置、进水闸结构设计等。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行已40多年,使新乡地区成为全国有名的高产灌区,而且为黄河下游开堤建闸引水开创了先例。 四、1965年,负责设计渔子溪水电站,采用有底孔的高拦河闸,地基做混凝土防渗墙,既能汛期泄洪排卵砾石,又能非汛期形成调节水库。进水闸位于凹岸,有上下两进水口,汛期下口进水,经沉沙池入引水隧洞,非汛期上口进水,迳入引水隧洞,隧洞长7000米,直径7米,大部分是不衬砌的,下游端为垂直调压井,斜高压隧洞,进入地面厂房,有许多技术创新。 五、1961年发现并参加整治丹江口工程贯穿性裂缝的加固设计,在上游坝面设钢筋混凝土墙,用创新技术,取得成功,迄今安全运行。 六、1973年,参加葛洲坝工程设计,提出修改枢纽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闸,以减小大江截流水头。加大左侧电站,利于前期多发电;两岸设船闸,利于静水通航,动水冲沙。这一布置为顺利截流、安全运行,创造了条件。提出为砂页岩软弱地基上修建深齿墙混凝土闸坝。为闸坝及护坦下采用抽排减压设施、二江泄水闸新型结构、电站厂房留上游槽适应岩层地应力释放变形、船闸结构等提出创新建设。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1988年,为隔河岩150米高混凝土拱坝修改设计。由于拱坝两岸上部50米岩基软弱,不能承受拱坝推力,把坝上部50米做成虚拟斜拱坝,支承在两岸下部坚硬岩基上,坝下部为拱坝。这一创新设计,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运行5年来,情况安全良好。 八、参加荆江分洪闸、官厅水库、大伙房水库、三门峡工程、五强溪水电站、东风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等设计,对枢纽布置、结构设计等,提出创新意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得到有关单位赞誉。 十一、50年代初,参加创建河川水工建筑物及水电站专业,建立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建筑的学科体系。编写了国内较早的《水工结构》教材,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专著。发表了多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论文。 十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创建水工结构实验室,在我国较早进行结构模型试验,如流溪河拱坝、响洪甸拱坝等结构模型试验,解决结构问题。发展了腹拱坝新坝型,得到了实际工程的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进行拱坝抗震、岩基稳定等研究,在拱坝抗震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的应用\\"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骥伏枥 弟子五千 90年代初开始,经他数年的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克服年老视力上的困难,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才相继于1992年、1994年、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以此作为他对祖国工程教育事业的再次奉献。 到1994年,经十多年的努力,随着国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张光斗与王大珩等六人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成立中国工程院,终于得到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张光斗被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张光斗等人又向中国工程院建议,设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得到工程院的同意和国务院的支持,成立了由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的项目综合组,组织43位两院院士,300多位专家,历经两年的工作,提出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水利部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年近九十的老人在工地还爬脚手架、下基坑,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位工程建设者,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质量逐年不断提高。 摘自《百度百科》
|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9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4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