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山西政府 中国水利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河东水事: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永远的河东水利

  刚开始,古河东地区的先民只是如何防水,尽量减少水害。随后,他们慢慢开始兴修水利,引水归田,发展农业。首先是发明了水井,《吕氏春秋·勿耕篇》 记载:“伯益作井”。伯益善畜牧、狩猎,被禹任为虞(现平陆一带),他助禹治水有功,后被禹选为继承人。伯益带领辖地百姓凿井取水,改变了人们必须依水而居的格局,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有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可以在远离河流、湖泊之地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河东水利建设曾有三个兴盛期:即先秦两汉、隋唐北宋、明清两代。

  先秦两汉的治水工程主要集中在汾河入黄河口和涑水河盆地。汉武帝元朔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28—前125年),河东郡守番系在汾河下游入黄河口和黄河小北干流东岸开渠引汾、引黄灌溉河津、万荣、临猗、永济一带河滩农田;虽然时间不长,因河水改道渠就废了,但却是河东农田水利之首创。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蒲州刺史杨尚希引吴王渡一古泉灌溉农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令梁轨主持开凿鼓堆泉(今新绛县)修十二渠,灌溉农田五百顷,老百姓大得其利。他还余水引入州衙后部,位于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碑云:“引余水入城内官衙后,蓄水成沼,池上建回涟亭,两旁广植竹木花柳,园内清水环绕,花卉争艳,白松荫地,古柏参天。”至此,鼓水泉的开发利用,成为了汾河下游第一处泉水灌溉工程;唐贞元元年(785年),绛州剌史韦武主持兴建引汾灌区,灌田13000余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邑大夫于公利用邑北(芮城县今中条山北麓)小小泉水,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

  宋神宗时,他十分重视水利发展,并任用王安石为相,极力推行变法,颁布了《农田利害条例》,即农田水利法。此时,仅河东地区兴修水利设施共114处,灌溉面积4700公顷;宋熙宁年间,汾河下游、涑水河及黄河沿岸,由官方督办,开展了大范围的引洪淤灌工程,河东道9州26县有18000顷荒瘠盐碱地变为良田。

  到了明清两代,河东地区的水利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河水、泉水、井水、洪水的开发利用,更加普遍合理。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先进的观测手段,为工程提供科学数据,新绛、稷山、河津等地还先后成立了雨量站和水文站。抗战时期,河东大地的各种水利工程惨遭破坏,水利机构和水事活动基本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东水利事业经过恢复发展,又揭开了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傅作义。傅作义是运城市临猗县人,1949年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北京)。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在他任国家水利部部长期间,为建设运城市的第一座引黄工程——临猗夹马口电灌站,派出了高级技术人员勘查设计并作施工技术指导,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电灌站现为夹马口扬水工程管理局,张学会任该局局长。

  张学会在夹马口已待了32年,他带领300多名干部职工,科学管理、大胆创新,使灌区水地面积扩大到了90万亩左右。

  90万亩灌区耕地,水到之处,粮棉丰产!灌区农民人均收入14626元,位列全国灌区之首!“把黄河水浇到田间地头,把幸福水送到百姓心头,是我的使命。能把黄河水变成致富水、幸福水,我觉得值了。”张学会说。

  在夹马口扬水工程吴王水源站,巨大的钢制罐体托着26台高功率水泵机组浮于河面,一字排开。这是目前黄河上独一无二的浮体泵站,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泵站。该泵站可随着黄河水位波动上下起伏,始终只提取表层水,减少泥沙对泵体的腐蚀,高效耐用,已稳定运行15年,有效克服了困扰夹马口工程多年的水源问题,被清华大学博士考察团誉为“黄河上的一大创举”。

  2013年10月,张学会获得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管理奖。每年,全球各国仅有一位专家获此殊荣。

  张学会是一位先进典型,也是一面镜子。他常说,“能把水的事情做好,我就很快乐。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事,我就很快乐!”

  现在,在河东大地,还有许许多多像张学会一样的水利人,默默地奉献在水利事业之中,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承。

  尊村引黄灌区地处运城涑水河盆地,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为了把黄河水引上旱塬,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1976年4月,尊村引黄渠首工程破土动工,1978年开机上水。

  尊村灌区始终坚持以农业灌溉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工作之要。从1978年开机上水以来,累计提水25.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140万亩次,彻底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的面貌,灌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受益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做好农业灌溉的同时,尊村灌区充分利用供水战线长、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先后开辟了城市居民、生态供水市场和南风集团、海鑫集团、关铝集团工业供水市场,为运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以来,局长李泽亮带领尊村引黄局一班人,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提出了建设“园林式泵站、标准化渠道”的工作思路。四年来,改造了第一、二提水管理站,完成了站内美化、硬化、绿化、亮化;改造和新建干渠3条34千米,改造和新建支渠23条84千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使灌溉面积达到了75万亩,比2010年以前增长了一倍还多。

  尊村引黄工程,它昂首于滔滔黄河之滨,展翅于巍巍中条之下,吮吸着丰足的黄河水,滋润着河东的黄土地,在运城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城市水务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里,提出了“三引六扩、河库成网”的目标。“三引”就是建设小浪底水库引水工程,把黄河水调至涑水河,实现涑水河清水复流;建设三门峡水库引水工程,把黄河水调至运城市南山生态规划区;建设青石板引水工程,在黄河禹门口上游3.2公里处把水引至小北干流七处泵站,有效解决运城的水源问题。“六扩”就是禹门口灌区东扩、西范灌区东扩、北赵引黄工程东扩、夹马口灌区东扩、尊村引黄配套建设和大禹渡灌区扩建工程。通过这些灌区的扩建,可使运城的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700万亩。

  运城市水务局局长樊剑展说道:“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丰富的水土资源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三引六扩、河库成网’等17个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活水长流’的‘山西小江南’呼之欲出……运城正加速成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美丽之城。这,对我们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高的使命。”

  水旺城兴,水弱城衰。水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和决定性的意义。这些蓝图的顺利实施,将使运城形成一幅“四水绕河东、五库临运城、四滩调洪蓄、两渠保排水、一湖归自然”的壮美画卷。

  那时,也将会有更多和水有关的故事在等着我们去聆听。

 

 

  来源:发展导报

责编: 刘洋       2014年12月08日
版权所有:365体育亚洲华人官网       承办: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      备案序号:晋ICP备05004666号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9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467号